泰兴一市民家中有3百多份抗日题材的报纸
常新成今年52岁,家住泰兴城区兴南家园。昨天上午9点,他正在家中整理有关抗日题材的报纸。2岁时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他,移动必须借助特制的板凳,但他仍毫不费力地来往于各个房间的橱柜,将找出的报纸汇总到餐桌上。常新成介绍,1982年高中毕业后,因为喜欢写作,所以他每年都会订阅大量报刊。目前家中收有古今中外各类报纸3万余份,装满了7个柜子和2个箱子。在收集的过程中,他渐渐的对抗战题材的报纸产生了兴趣。
“那段历史应该铭记。”常新成说,祖辈和父辈都经历过抗日战争,自己这一代人通过他们和书籍、报刊及电影,也了解了这段历史。因此他觉得,有必要让下一代人也了解并铭记那段历史,所以他开始收集与抗战有关的报纸。
1985年的夏天,常新成来到北京参观展览时,偶然得知一位高校老教师家中有一份民国25年即1936年5月6日出版的《救亡情报》,于是想买下这份报纸。不料老教师当即拒绝,但常新成并不放弃。
经过多次努力,常新成最终打动了老教师,最终以不菲的价格购得。“报纸上刊登了《我国惟有抗日可生存》、《怎样连成统一战线》等文章,将当时国家的危急存亡和国民的抗日热情,展现得淋漓至尽。”
常新成介绍,他收藏的抗战题材报纸分为三大主题:一是抗战时期出版的进步报纸,二是解放后刊登纪念抗战胜利活动报道的报纸,三是关于国家公祭日和抗战胜利纪念馆开馆的报道。“因为年代久远,所以抗战时期出版的报纸最为珍贵。”常新成说。
“报纸就是历史的记录者。”常新成说,从自己收藏的民国26至27年的报纸,可以看到日军炮轰宛平县城和国民党军队奋起反抗的报道、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报道和国民党部队台儿庄大捷的报道等重大历史事件。
常新成说,解放后,每逢抗战胜利5周年、10周年、20周年、30周年、40周年、50年和60周年,《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和《解放日报》等各级党报与其他报纸,都会刊登相关活动的报道和纪念文章。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准备将收藏的300多份抗战题材报纸在泰州地区进行巡展。”常新成说,定时初步定在今年时暑假期间,巡展先在泰兴和泰州海陵两地举行,然后到兴化、姜堰和靖江等地进行。
人物名片:
常新成,泰兴市张桥镇人,泰州市集报协会会长,中国报协集报协会理事。常新成藏报馆系全国三星级“中国集报之家”,去年获得泰州市首批“书香之家”称号。
1988年获得了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大专文凭,第二年又获全国自学人才奖。自1982年以来,已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300余篇,其中30多篇被转载或获奖,个人专集由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发行。
从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开始,常新成便开始收集各种与北京奥运有关的报纸。6年来,他花费了3万多元人民币,收集到了世界各地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报道的报纸2000多份。
由于常新成及其家人对奥运宣传作出的贡献,常新成家庭还被北京奥组委授予全球10个“奥运家庭”之一,而且是其中唯一一个残疾人家庭代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