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蜜蜂开始忙碌的时节,家乡的田梗、菜园地里,到处可见蓝紫莹莹的豆花随风摇动,远远的看去仿佛千万只蓝色的蝴蝶栖在蚕豆丛中。这预示着漫长的吃蚕豆的时节开始了,新长出的蚕豆摘下来去壳,嫩绿的蚕豆米生吃起来带着一丝的甜味,格外可口。小时候在野外玩耍,肚子饿了或者口渴了,顺手摘下路边的蚕豆,剥出一大把的蚕豆米一口气放进嘴里。为了掩饰偷的行为,我们会蹲下来假装系鞋带,偷偷采摘。其实只是解馋,没有鲁迅先生在《社戏》里“罗汉果、正汪相”偷蚕豆的规模。偶然被看到了,大人们也就笑着训斥:“要吃就好好摘,不要糟蹋了”。 蚕豆是乡下最常见的蔬菜之一,清代《随息居饮食谱》中,关于蚕豆介绍:“蚕豆以其熟于蚕时, 故名蚕豆。嫩时剥为蔬馔,味极鲜美。老则煮食,可以代粮,炒食可以为肴。性主健脾快胃。浸以发芽,更不壅滞,亦可煮仁作糕饵。肆中磨细,搀入小粉,亦可烫皮搓索,以混绿豆粉”。可见蚕豆可以从小吃到大,从嫩吃到老,吃法颇多,能干的母亲则会变着花样将蚕豆做着吃,从夏天吃到秋天,百吃不厌。在蚕豆刚上市鲜嫩时,可以连皮一起吃,据说蚕豆皮具有人类必需的多种维生素,而我偏偏不喜欢吃蚕豆皮,为此还没少挨母亲的批评。不久蚕豆长老了,“黑眉”长出来了,带皮吃口感不好了,只好放弃厚皮将“核”煮酥成泥或取“核”配鸡蛋、韭菜、蒜苗等炒着吃。吃不完的蚕豆还可以晒干,炒得硬梆梆的那种,作为零食或者下酒菜。炒蚕豆嚼起来“嘎嘣、嘎嘣”脆脆直响,邻居阿婆听见了总要感叹:小孩子牙齿就是好,我们老了,嚼不动了!我尤其钟爱吃蚕豆,从不挑剔是煮的、炒的、油炸的……,一吃起来便不可收拾,母亲常常告诫我,蚕豆吃多会生病,还有人会对蚕豆过敏。我不以为然,以为母亲在骗我,只是偶尔在大饱口福之余,为那些不能享用蚕豆美味的人惋惜。后来我才知道,蚕豆病多发于儿童,不能过量吃蚕豆,尤其新鲜蚕豆。 在我的记忆里,最令我难以忘怀,是妈妈做的老蚕豆瓣雪菜豆腐汤,须将老的硬蚕豆,用钝刀或斧头从中间一个个劈开,去壳,在水里泡软,加上自家腌制的雪里蕻和豆腐一起做汤吃。家里做饭,这个麻烦事总是交接爷爷,而我喜欢在一旁看,等着爷爷累了,上班门弄斧、小试牛刀一把。据说汶川地震时,物资运输不进灾区,灾民就用蚕豆充饥。小小蚕豆,本是平常之物,却因容易存储,发挥了大作用。就如同平凡的你我,或许,也会有发光发热的一天。
蚕豆还是我们的玩具,用针线将剥好的蚕豆穿起来,穿成项链、手镯,放在锅里煮熟。或挂在脖子上、或套在手上,和小伙伴比长度、比谁的好看,用心的还用豌豆进行点缀,交替地串在一起,煞是好看。煮豆如软玉在手,玩饿了,不费什么力气,随手扯下来当零食吃。明朝戚继光一次剿寇时,为鼓舞士气,当众宣布:“杀敌以蚕豆计数,战后以蚕豆数论功行赏。”从此部下们便把蚕豆叫成“倭头”,民间闻此把煮熟的蚕豆串成一圈,给孩子们挂在脖子上以示爱国杀敌光荣。难怪,我的蚕豆项链那么长呢! 前几天在菜场,看见各个摊位上到处都是蚕豆,想起自己饿了渴了都可以将蚕豆生吃的日子、想起在院子里一家人吃蚕豆的场景、儿时和小伙伴的玩具…于是试探性地买了一些。
我找来针线,将蚕豆一个一个穿起来,外甥很好奇,不停问问,舅舅你干嘛呀?给你做玩具,我迫不及待、眉飞色舞的讲起来了儿时的故事,外甥将信将疑的问:真有那么好玩吗? 我拿着煮好的蚕豆项链往外甥脖子上套,“我才不带呢,一点也不漂亮,会把我的衣服弄脏,这样不卫生,舅舅骗人…”看着我执拗不过外甥的尴尬,妹妹在一旁捂着嘴笑,你是给你自己做的吧,是不是想起你青梅竹马的玩伴了。 额……原来我的回忆只属于我,晚辈有他们的童年,何必强加于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