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仨男孩沙坑溺水
昨日下午,辽中县潘家堡乡蔡伯街村中3名男孩溺水,其中两人已确定死亡,另外一人截至23时仍未打捞上来。出事地点位于村西侧。据村民介绍,这是一个挖沙形成的大坑,已经有几年了,具体有多深谁也说不清。很多不往这边来的村民都不知道这里有一个大水坑。
村民说,三个孩子都是男孩,两个11岁,一个12岁,都是因为端午节放假来村里姥姥家串门的,“下午2点多时,村里大喇叭广播说村旁水坑淹死一个孩子,让大家都看看孩子在没在家。”
据目击者介绍,第一个漂上来的孩子穿着衣服,第二个孩子光着身子,当时岸边还放着孩子的衣服和鞋,“我们猜测是第一个孩子看那俩孩子出事想去拉人,结果自己也掉了进去。”
接警后,辽中县政府立即组织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搜救,现场开动了10台水泵抽水作业,潜水员也在进行水下打捞,但由于水坑太深,仍未捞上最后一个孩子。
至记者截稿时,打捞仍在继续。三人溺水原因还在调查。
■悲情
第一个家庭:
悲伤但理智的爸爸
要为孩子讨个说法
第一个被捞上来的穿衣服的孩子叫葛明宇,11岁,读小学三年级。
葛明宇的爸爸葛学亮表情悲伤,但没有流泪。他说,端午节放假,孩子来姥姥家玩。孩子平时特别老实,根本不知道会去水坑玩。葛学亮说,这个坑一直没有人管,也没有警示牌。他说他要为孩子讨个说法。
据悉,孩子的遗体已被送往辽中殡仪馆。
第二个家庭:
崩溃到失常的妈妈
让把孩子背到医院抢救
第二个孩子叫王石博,12岁,在辽中县读小学。
目击者介绍,18时许第二个孩子被拉上来,当时孩子妈妈一下就受了刺激,非说孩子还能救活,不让殡仪馆把孩子拉走,让家人把孩子背着送到医院抢救。
“孩子捞上来的时候,别说家里人哭,妈妈受不了,连我们都受不了。”围观的一名大叔说。
第三个家庭:
瘫坐在地上的姥姥
“我从小把他拉巴大”
截至昨日23时仍未打捞上来的孩子姓冯,今年11岁。
整个打捞期间,妈妈一直搂着孩子爸爸失声痛哭,声音嘶哑。
孩子的姥姥瘫坐在地泣不成声。姥姥说:“听到大喇叭喊,我怎么也没想到是我家孩子……我的大外孙啊,是我一手拉巴大的啊……”
孩子爸爸红着眼睛说,孩子胆儿小,要是有个指示牌就不能敢下去。
■救援
揪心8小时 数十村民帮忙拽网
昨日14时40分左右,有村民路过发现一名男孩漂浮在水面上,随后更多村民赶来用网、钩子、杆子打捞。“村里还出动大网打捞,围在岸边的数十人都帮忙拽网,但没找到孩子。”一名目击者说。
18时许:潜水员将第二个孩子打捞上来。
20时40分:警方扩大了警戒线范围。
21时:水平面目测已下降一米多,7人穿着救生衣随时准备下水。
21时05分:一名潜水员下水打捞。
21时25分:4名穿救生衣的小伙拉排下水打捞。
21时40分:目测水平面已下降两米多,10台水泵仍在不停歇抽水,潜水员仍继续打捞。
■提醒
溺水多发生在节假日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溺水是世界各地非故意伤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占所有与伤害有关死亡原因的7%。在我国,溺水成为儿童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
不仅如此,有数据显示,暑假学生死亡的人数70%以上由溺水造成,而这些死亡的学生中90%都是小学生,其中绝大部分溺水事故发生在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身上。
“儿童溺水事件”多发生在周末、节假日或放学后;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等野外水域;多发生在学生自行结伴游玩的过程中,有的是结伴下水游泳或者滑冰溺亡,有的是为救落水同伴致多人溺亡;多发生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男生居多。
溺水咋自救
1.
保持镇静,手脚切勿乱蹬,减少水草缠绕,节省体力。
2.
落水后立即屏住呼吸,放松肢体,当感觉开始上浮时,尽可能保持仰位,使鼻部露出水面呼吸;尽量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
3.
不会游泳者勿试图将整个头部伸出水面,这将使你更加紧张和被动,从而使整个自救功亏一篑。
4.
落水者绝不可惊惶失措去抓抱救助者的手、腿、腰等部位,一定要听从救助者的指挥。
有人溺水咋施救
如果你是未成年人,千万不要下水救援,而应大声呼救争取支援。
间接接触就是利用救生圈、绳索、树枝、竹竿、衣服、皮带等可用的资源,对遇险者进行救援。这样做能有效节省时间,又能避免施救者遇险。
选择入水点要距离溺水者最近,同时要照顾到便于营救。若溺水者面对自己,为避免被溺水者抓住或抱住,应立即下潜至溺水者腹部以下,用双手扭转溺水者髋部,使之转体180°背对自己,然后出水拖运。
若在拖运之前被溺水者抓住抱住,可用“夹鼻推颌法”和“转腕法”进行解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