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4-3-21 14:40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4月4日上午9点,重庆中央公园,60岁的赵幼生一身黑色中式武术装扮,正在练习拳路。只见他身形如行云流水般,在两米宽窄的步行道中穿行。只用一分钟,他已收拳归位,打完一套完整的“三十六闭手”。
赵幼生是有“巴渝叶问”之称的一代大侠赵子虬之子,也是渝北“赵氏武术”的第三代传人。目前,渝北“赵氏武术”正准备由重庆市级“非遗”申报为国家级“非遗”。
凳上舞刀 巴渝非遗要“升级”
在渝北区武术馆,副馆长曾勇正在忙着印制材料。3月28日,“赵氏武术”已经通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预选。
“渝北赵氏武术植根于峨眉,民国期间发轫于重庆,历经五代人传承,已有上百年发展历史。”在渝北区体育馆办公室内,翻开厚厚的申报材料,曾勇如数家珍。
曾勇告诉记者,渝北赵氏武术有鲜明的重庆地域武学文化特质,“巴人身形小巧矫健,巴渝地势空间多狭窄,所以赵氏武术的套路也很精致独特。”曾勇说,赵氏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几乎可以随时随地施展拳脚,曾有人可使“箱拳”——在一个箱子上就可打完一套拳。
记者在“赵氏武术”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频资料中看到,赵氏武术的第五代传人王星云,就有一段独凳上的“箱刀”表演。年仅15岁的王星云一整套刀法下来,30多个动作,全部在2米长的独凳上完成。
现实版“叶问”三胜洋拳师
如此独具巴渝特色的武术是如何在重庆生根的?这要从赵幼生的父亲,“赵氏武术”灵魂人物——赵子虬说起。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武术界,这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曾经在1995年被国家体委评选为“全国十大武术名师”。而在民国期间,更留下过一段“叶问”式的传奇经历。
据《江北县体育志》记载,赵子虬本是四川广安人。1931年,34岁的赵子虬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结业后成为武昌中华大学的国术教师,在附近小有名气,一位在武汉任教的美国拳师马士林听说后,几次三番找到赵子虬挑衅滋事,想要一比高下。
“当时的人都觉得洋人惹不得,但父亲还是选择了迎战。”赵幼生回忆说,两人约定在武汉公书林擂台比武。比赛当天,赵子虬连胜三局。当时的武汉报纸以《赵子虬拳打美国大力士》为题进行报道,一时振奋国人。
“但因为这件事,父亲却引起当地政府的猜疑。”赵幼生介绍,为躲避追捕,父亲在友人帮助下逃到了当时的重庆江北县,从此在重庆落脚。
那一时期,重庆云集了许多民间武艺高手,赵子虬得以在不断切磋交流中,博采众长,由此逐渐开创“赵氏武术”的“江湖地位”。
巴渝武风 曾与登封齐名 “渝北赵氏武术被誉为重庆武术的领军者,不仅是其本身的技艺精湛,更与历代赵氏传人在武术的传承发展与推广上所做的努力分不开。”曾勇说。 上世纪80年代,赵子虬退休后专心从事武术研究与遗产挖掘,作为第三代传人的赵幼生等接过传承重任,大力推广武术文化,培训武术传人,一时间江北、渝北地区武风甚起,当时的江北县武术普及达到80%以上,是四川省第一个武术之乡。 李连杰的一部《少林寺》曾让河南少林武功名震天下,但据曾勇介绍,在1992年的全国首批“武术之乡”名单中,以少林武术为代表的河南登封位列第三,而以赵氏武术为代表的江北县则居首位。 赵幼生拿出家中珍藏的一副钢笔书法字,这是首届“武术之乡”出炉后,时任少林寺武协秘书长的高僧释德虔法师提笔赠送给他的:“江北旁矗英雄城,男女老幼擅武风。拳戈骁勇搏龙虎,武乡绝技贯长虹。” 未来 武术文化被淡忘 金牌掩不住忧虑 如今,赵氏武术在比赛中拿的金牌“可以用箩筐来装”。但在赵幼生家,却未摆一块奖牌。 “相比用招数赢取金牌,我更希望武术中的文化被传承。”赵幼生有自己的忧虑:赵氏武术一些套路面临失传。但比起拳法丢失,“武术文化”的消亡更令他担忧。 “传统武术是技能和心法的合一,如果只有招数而没有文化、心性上的理解,很难说传承。而现在传统武术的历史记忆正在被淡忘。”赵幼生说,拳谱中不少套路都有历史渊源,而现在一些比武冠军,很难说清其中的内涵,至于心法的修行,更少有人理解。 “如果申遗成功,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赵幼生说,眼下,他正在琢磨将赵氏武术的“搬打推拿”的招式与中医医术结合,希望能从养生、修身的角度,找到武术传承在现实需求中的契合点。
|
【免责声明】:泰兴生活网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微信3119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