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人追求休闲、享受生命的历史并不短,但是,休闲,从未像现在这样“火爆”。“休闲”一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流行,还曾被媒体选入1989年以来中国最流行的20个新词。不论是“井喷”的“十一黄金周”,还是熙熙攘攘的周末;不论是携家带口出行,还是独自一人散心;不论是汗流浃背地登山,还是悠然惬意地翻翻杂志……这一切,都昭示着:今天,休闲越来越成为从概念到现实的生活时尚。
有专家断言,中国已步入“休闲时代”的门槛,已融入整个国际休闲文化的背景。甚至不少人欢呼,西方国家花了近百年时间才达到的,我国只用了不到20年时间就达到了,令人鼓舞!
实际上,休闲,这个看似惬意的话题,在今日中国所承载的分量,并不如想像中的那么轻松,而即便是已经跻身“休闲大军”的人们对休闲也有着诸多的误解,有着不少的疑惑。
1.休闲就是旅游? 提到休闲,人们总是联想到出门旅游,好像不坐个飞机,不出个省,就不能算作是休闲。
其实,旅游只是休闲的方式之一,但绝对不是全部。望文生义地理解,“休”,是一个人倚在树上,“闲”是无事可做。休闲即休息,过清闲的生活。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魏小安指出,休闲是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方式,是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休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强调的是身心放松,是提高生活质量、充分展现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其具体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按照魏小安的说法,休闲大致有两类,一类叫做积极休闲,一类叫做消极休闲。积极休闲包括旅游、度假、文体活动,出外看场电影、吃顿饭、逛逛街。消极休闲,比如睡懒觉、喝酒、打麻将等,这也是休闲方式,甚至还是多数人目前的休闲方式。可见,把休闲仅仅理解成旅游,绝对是一种误读。
2.闲暇时间越多,休闲水平就越高? 中国人拥有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现在中国劳动者拥有每年法定假日114天,再加上带薪休假,可达124天左右。而大、中、小学生及教师每年假日在140天—160天左右。这意味着人们每年有1/3时间在节假日休闲中度过。即便在工作日,每天的业余时间也占了1/3左右。按工作时间横向比较,闲暇时间的拥有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职工差不多。
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充裕的休闲时间,为人们提供了休闲的可能。但休闲时间的数量,并不能表征休闲质量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衡量休闲水平,主要得看休闲时间的利用率,只有被充分利用的才是最好的。一年中1/3多的休闲时间里,我们都在做什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全国21个大城市居民休闲活动调研显示,在各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中,“打麻将”均占据显要位置。其中,重庆、成都、沈阳的市民更是把打麻将作为休闲活动的首选。被消极的方式打发掉的休闲时间,再怎么多,也不能意味着休闲水平的提升。
3.收入水平越高,休闲空间越大? 有些休闲活动,似乎与物质条件没有太大的联系,比如看看书,看电视,睡懒觉等,不过,大部分休闲活动仍然以资金的消耗为条件。没有钱,似乎总是无处可去,无事可干。于是,有观点认为,人们的腰包鼓起来了,休闲的空间就会扩大。实际上,这或许只能算作是理论上的“一厢情愿”。实际生活中,有两种情况是不能忽视的:一是要看高收入是怎么来的,或许不能排除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不得不牺牲一部分本应闲暇的时间来创收。二是要考虑人们负担的增加,只有在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之后,人们才能更积极地去追求富有意义的精神生活,而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和无保障性使得更多的人热衷储蓄。
4.“休闲也是生产力”? 闲暇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闲暇可以产生经济效用。对于正在因为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忧虑的城市和地区,借助休闲拉动消费,的确是一个快速集聚财富的手段。休闲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带来了GDP的增长。“集中消费、全民旅游、商家主导”,一度是假日经济的“淘金定律”。休闲产业,的确可以称之为“世界经济第五驱动力”。
每个节假日,旅游、交通部门和餐饮服务行业总能“大获全胜”,本应得益最多的休闲者在休闲活动中却根本无暇休闲,甚至感到身心疲惫。休闲,是一种精神享受,能让人感到悠然和放松。而对于很多休闲者而言,休闲却往往意味着拥挤、嘈杂和匆忙。休闲产业对经济贡献额的增加,映衬出中国人休闲生活的贫瘠。
过分强调休闲的经济价值,单纯追求“人头攒动”、“人流如织”的游购盛况,败坏着人们休闲的胃口,也对脆弱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造成破坏,不利于休闲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农家乐”已相当繁荣? 因为城市建设的“千城一面”,人们在城市休闲的热度降低,更多的人选择“上山下乡”。“乡村游”日渐红火,国家旅游局也将今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全国乡村游”,其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目前,“农家乐”是乡村游的主要方式,很多农村也将开展“农家乐”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户将自家院落变成乡村旅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在这里“洗肺”,相约三五好友聚会农家未尝不是一件让人惬意的事情。但是,目前“农家乐”总体水平不高,服务质量较差,尤其是内容单调,不论哪家哪户,不外乎是炖土鸡、拌野菜、采摘节这些内容,没有个性,谈不上风格,上不了规模,也缺乏整体的科学规划,风俗、历史、地理、旅游等文化内涵寡然,最多是成为农民短期内“掘金”的手段而已。
6.学会休闲与学会生活 面对休闲与学习的关系,一直以来我们就有着不少的误读,在此仅举两例———
一是认为休闲不用学,休息、玩,谁不会啊!其实,懂得休闲是一种人生智慧。最先倡导休闲文化、休闲产业和休闲经济的于光远先生,在1993年就提出:“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在西方,休闲教育是一门必修课,而且几乎是终身教育。
二是提倡学,却不是为了休闲。如果我说,休闲教育是我们的弱项,肯定有人反对。别的且不说,就说现在学生们投身琴棋书画学习的热闹劲,似乎足以证明我们的休闲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可他们为什么学?在学习中又得到了什么?可能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为了升学,为了竞争,而不是为了掌握“人生智慧”。休闲教育,一方面是为了让人有一种爱好,拥有生命的乐趣。另一方面为了让人在教育中学会遵守规则,增强社会凝聚力,比如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捐助慈善活动、环保、关爱动物等活动,鼓励人们把自我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不断丰富休闲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促使人们利用闲暇时间选择有意义的活动,在其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体验社会互动中的信任和理解,这将有利于我们构筑一个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态环境和经济生态环境。这恐怕是休闲教育更为重要的价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