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眸2012年】★亮点之一:经济发展稳中快进 预计实现GDP560亿元,增长12.5%。完成财政总收入102.4亿元,增长14.9%。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6亿元,增长 16.9%,增幅列泰州四市第一。被评为省财政收入“新增贡献先进单位”和“质量提升表彰单位”。注册协议外资10.9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2.8亿美 元;预计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19.8亿美元,增长10%;外经营业额2.3亿美元,增长130%。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6.5亿元,增长20%。连续 12届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入选中国最具竞争力百强县(市)。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总产达13.9亿斤,被评为省首批亩产吨 粮县。新增设施农业3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增加8.6个百分点。新增省名牌农产品1个、绿色食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126个。新增成片造林面积1.4万 亩,林木覆盖率达23.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408亿元,预计完成利税178亿元、利润106亿元,分别增长30.6%、38%、50%;预计完 成工业国税开票销售692亿元,增长17%;工业用电量39.2亿千瓦时,增长29.5%,工业国税开票销售总量、增幅和工业用电量增幅、规模以上工业总 产值增幅均居苏中县(市)之首。新增私营企业2131家、个体工商户5603户,新增注册资本115亿元。建筑业实现施工产值350亿元,增长 18.2%。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12亿元,增长11.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亿元,增长12.9%。新建投运万吨级码头3座,沿江港口完 成货物吞吐量1500万吨,增长46%;完成海关税收18.9亿元,增幅41%,列泰州第一。金融存款余额472.7亿元,贷款余额286.95亿元,贷 款增量列泰州四市第一。获批土地指标创历史新高,上争土地点供项目6个,土地节约集约模范市通过省初验。
★亮点之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实施亿元以上项目78个,总投资383.1亿元,其中1亿美元以上项目21个,总投资285.1亿元。对泰兴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天星洲综合 整治工程获国家长江水利委员会批准。实施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项目23个,总投资126亿元。预计实现新兴产业产值210亿元,增长40%,占规模以上工业比 重提高2.3个百分点;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47.2亿元,增长28.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9%。税收过亿元企业达3家,新增年开票销售 50亿元以上企业2家、10亿元以上企业4家。预计完成工业技改财务发生数176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8%,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 覆盖。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3件、省名牌产品3个,参与制(修)定国家、行业标准4个。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申请 专利5160件,其中发明专利868件。实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42个,淘汰落后产能设备170台(套),关停小化工企业5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11%。
★亮点之三:城乡建设扎实推进
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纲要初步方案和休闲圈布点规划、停车设施规划、抗震防灾规划、空间特色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展示馆、博物馆、名人 馆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新图书馆建设有序推进。334省道改线、鼓楼大桥、城区截流集污管道开工建设,文江路南延、兴南路建设快速推进。江平路南延段建成 通车,沿江大道全线贯通,公交枢纽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区9条道路黑色化改造、城区18条道路整修、国庆二村一区等3个老小区改造全面完成。实施道路、节 点绿化13项,启动6个公共绿地(苗圃)建设,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5.7公顷。老政府及周边地块拆迁扫尾全部结束,鼓楼大桥及周边地块征收工作稳步推进。 拆除违法建设2万平方米。数字化城管系统建成运行。黄桥、虹桥小城市和重点镇建设步伐加快,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0.9亿元。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强势推 进,黄桥祁巷获省“最美乡村”称号,建成省三星级“康居乡村”4个。整治县乡河道55条(段),疏浚村庄河道313条。改造镇村供水管网362公里,农村 饮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9.7万人。乡镇水厂回购工作全部到位。秸秆禁烧力度加大。“四城同创”稳步推进,“创卫”通过省级考核评估,黄桥镇建成全国特 色景观旅游名镇和省级园林小城镇,黄桥镇、新街镇、济川街道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镇,元竹镇、宣堡镇通过国家级生态镇考核验收,建成省级生态镇2个,国家级 生态村验收4个。
★亮点之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预计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60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620元,分别增长14%和14.2%。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2万人,新 增创业2.3万人,带动就业7万人。推进社会保险全覆盖,五大险种净增参保3.6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重残补助、五保供养、孤儿养 育、医疗救助标准全面提高。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0万元,市乡两级政策补偿比例平均达75%。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25万元和 12万元,政策报销比例平均达86%和70%。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0个、农村老年关爱之家6个、城市社区托老所3个。
★亮点之五:和谐社会加快构建
第六届中国(泰兴)银杏节、建市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首届泰兴原创作品新年音乐会成功举办,“欢乐广场”大舞台文化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公共 卫生大楼顺利建成,新区医院加快建设。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群众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减轻。顺利通过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 行动终期评估,建成省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市。体育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继续领先全省,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 升。建成国家级示范村(社区)2个、省级示范村(社区)80个。“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年”活动深入开展,“三解三促”、“三清一创”、巡回接访、信访积案化 解等工作成效显著,信访总量下降21.5%。顺利通过省第一批“技防城”建设考核验收。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10.9%,连续三年命案全破,公众安全感 达96.97%,列泰州第一。入选全国慈善城市百强行列。
★亮点之六:政府效能稳步提高
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通过省级验收,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基本建成,行政权力网上运行“一库四平台”建设到位,部门、乡镇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电 子监察系统全覆盖。建立政务公共服务中心,“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独立运行。省、市长信箱办理及时高效,受理群众来信1922件,办结率 100%。省直管县下放权力有效承接、平稳运行,黄桥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有序推进。
【展望2013年】
【政府工作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第一次年会的部署,以民生幸福为导 向,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转型升级、特色发展突破年”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培育特色产业,推进城乡统筹,加强生态建设,促进 社会和谐,巩固提升稳中快进的发展势头,在新的起点上跨越发展、争先进位,为推进“三个共创”、争当苏中“三个排头兵”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预期目标】GDP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工业国税开票销售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4%;单位GDP能耗下降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达到省定目标。
【五项重点工作】
◆关键词:特色发展
◆措施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深入实施产业升级“468”计划,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确保“四大新兴产业”规模达28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3个百分 点。加快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争化工、机电、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国税开票销售占全市的比重达80%。深入实施“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和 “千亿规模企业集群培育工程”,力争新增年开票销售过亿元企业20家以上,其中过10亿元企业6家,过50亿元企业2家。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实施高 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和小微企业进规模工程。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及实施细则,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建筑企业实施差别化竞争,积极拓展 新领域,促进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转变。
◆措施二: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力争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00家。进一步推进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企业。鼓励发展科技研发、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新 兴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和虹桥临港物流产业园,提高沿江港口集疏运能力,完成货物吞吐量2000万 吨。积极打造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生态养生、美食文化、佛教观光等旅游品牌。举办第二届乡村文化旅游美食节。力争全年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新增省3 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1-3个。
◆措施三:高效发展现代农业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推进三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一镇一业、一 村一品”特色发展理念,推进弱筋小麦优势基地和生猪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培育经济林果、高档花木、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及仓储物流业。 规范实施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和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小农场”建设扩面提质。加快建设市级万亩、乡镇5000亩现代农 业产业园区,引导有条件的村发展现代农业示范点,新增设施农业(渔业)2.2万亩、高标准农田3.3万亩。深入开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年”活动,确保农业综 合机械化水平达82%,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加强农村专业人才建设,培训持证农业劳动力7000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