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泰兴生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713|回复: 1
    收起左侧

    泰兴“三坔”另一“坔”——故土名志苏坔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5-1 10: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江苏泰州
    泰兴“三坔”另一“坔”——故土名志苏坔

    李长贯(杏园秋雨)


    说“三坔”道“三坔”,“三坔”就是王坔、井坔和苏坔;说了王坔和井坔,接着要说自然是苏坔。这苏坔过去差不多一直隶属于泰兴马甸镇,2010年4月,马甸镇与泰兴市滨江镇合并设立新的滨江镇后,苏坔隶属滨江镇。苏坔,苏坔,庄名来自于“洪武赶散”。何为“洪武赶散”?这是历史上的一个“运动“,是明初朱元璋下令搞的将江南民众尤其是苏州民众迁往苏北的“移民运动”;因是强制性的驱赶,又发生在洪武年号里,故民间称之为“洪武赶散”。至于朱元璋为何要搞这个强制性的“洪武赶散”,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朱元璋一直对包括苏州在内的江南人民不满,因为苏南这富饶美丽的地方人民曾长期支持张士诚与朱元璋对抗,而对抗中张士诚建立大周政权的国都苏州则被朱元璋攻破,张士诚自认大势已去,被虏后即自缢身亡,由此朱元璋胜者为王,对拥戴张士诚的苏州人实施报复也就成了必然。第二个原因,就是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后,害怕江南地主豪强家庭实力雄厚,尾大不掉,给其统治造成威胁,所以为排除异己,拆散江南这些富裕的地主豪强家庭,很自然地成为了其考虑之首选和必做之事。朱元璋曾说“近代以来风俗非常奢侈,地方上富民的衣食住行,竟然和公卿贵族一样。”于是,在大明朝刚刚建立的第二年,朱元璋就效法汉高祖刘邦徙天下富豪于关中的做法,将江南的大地主、豪绅家族,整族整族地迁徙到苏北。据史料记载,这些江南移民大多分布在扬州、盐城、淮安等地,主要在时为三地所治的延令(即泰兴)、姜堰、兴化、江都、高邮、淮安、灌南、响水、建湖、阜宁、滨海、灌云等地。其中,以延令、姜堰、兴化最为集中。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苏北平原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人口伤亡流散,土地荒芜,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于明初的著名的“洪武赶散”事件——朱元璋徙苏州居民充实淮、扬两府,对苏北平原的开发和地名文化产生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民国盐城县志》载:“元末张士诚据有吴门,明主百计不能下,及士诚兵败身虏,明主积怒,遂驱逐苏民实淮、扬两郡。”苏州移民遍布苏北平原,但首先集中分布于兴化、泰兴等地,然后向盐城、淮安、宝应、涟水等处扩散。谱谍资料表明,兴化有大量苏州移民的后裔,其中包括出生兴化的三个明朝宰相之一、状元出身的李春芳;“扬州八怪”之一、生于兴化的郑板桥也是苏州移民的后代。这里探讨的主要是移民地名,当然不是指自发性质的移民所形成的地名,而是特指“洪武赶散”导致的强制性移民所产生的地名。泰兴“三坔”之一的苏坔(即大苏坔和小苏坔),就是明初“洪武赶散”苏州移民迁此而得名的。“坔”字十分冷僻,方言读音为zhuài。这一读音和字的结构,王坔人和井坔人都有各自的说法,苏坔人自然也有自己的说法。苏坔人认为,这个“坔”字是他们的先祖从苏州迁徙来时造的,因为苏州人读“坔”的古写字为zhuǎi,意为吉祥之地;苏州人刚迁此,见此地有土有水,水土相宜,认为是个好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并造出了“坔”字,而取名苏坔,后经不断发展,就扩大成了大苏坔和小苏坔。
    w3.jpg

    笔者在写王坔时,叙到王坔人说坔字的来历,即提及了自己的考证;同时认为,虽然“坔”字毕竟很古的时候就有过出现,就有人将“地”写成过这样的“坔”,“坔”与“地”应是汉字通假,但“三坔”当地人对“坔”字都有各自的版本,也许这些版本都是历史的演绎,然而却又绝不是空穴来风。是呢,无论那种说法,都说明了“三坔”之地的不凡,都说明“三坔”这个地方的确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而富有故事的地方。在谈王坔、说井坔时,笔者特分别讲了这两个村庄的相关故事 ;苏坔是“三坔”之一,毫无疑问,同样也是有美传故事的。广为人知的苏坔村仙姑庵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则。这座仙姑庵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到解放后改建成学校前,有庙房三十多间,以七开间为一排的连山门就有三进。山门口有一对石狮子,活龙活现,气势非凡。此庵与王坔的圆通庵一样,虽说是庵,其规模却不小,可谓是泰兴的名庵。苏坔大凡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讲得出仙姑庵的来历。据说,清康熙二十一年,苏坔西北角有个老婆婆每天都到一坟地去扒茅草晒干当柴草烧。有一天晚上发现扒回来的茅草发光,看看又不是火,她马上想到这个地方的茅草,自己天天去扒,今天扒完了明天又是长得满满的;再扒,后天还是满满的;会不会这茅草下有宝贝呢?第二天,这老婆婆又去了那茅草之处,她用锹往深处挖,竟挖出一个僧人坐化的荷花缸来。缸上有盖,她请村里人帮忙,合力揭开缸盖,只见一个栩栩如生的女尼盘席坐在缸内,缸内的墓誌上写有女尼的生名——仙姑。于是苏坔的庄民们将仙姑请出荷花缸,结草庵供奉这尊肉身菩萨。彼时,泰兴城西门有个姓翟的大户人家,独生儿子十八岁还不知道喊要吃饭,也不能下床走路。忽然有一天这差不多成了残疾的翟家少爷竟突如其来地开口讲起了话,大声喊着家人说要吃饭。全家人被这一喊,都惊讶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慌忙一边应诺,一边问其原因。翟少爷说有个老太太来给他喂过一颗丸药,于是就清爽了;那老太太还承认帮他能走路呢!翟氏夫妇听儿子一说非常高兴,遂嘱儿子下次老太太来一定要喊父母,以便重谢。果然没几天儿子说老太太来了,可家人看不到。只听那老太太借翟少爷的嘴讲话,说她是马甸苏坔的,现住在一破茅草棚里,难以安身,如可能就帮造三间庙屋。翟家人十分诧异,赶紧去苏坔探访,果见有一仙姑肉身供奉屈居于茅屋。翟家赶忙找来地保,提出愿出钱修庙。当地求之不得,大家同心协力,只化了一个月功夫,三间庙屋终于落成。翟家有一张姓邻居,为有钱无儿无女生烦,打探得翟家儿子病愈是苏坔仙姑所治,来苏坔仙姑庵烧香许愿,他喜得贵子后,即还愿给庵庙又造了瓦屋三间,并塑关公像一尊。苏坔跟王坔一样,旧时都行庙会的,而且行庙会的跳马夫都很了得。这里的老人回忆说,有一年二月半庙会,苏坔约请戏班子唱戏,戏班被中马甸一名人刘坤安拦住,硬要留在马甸先唱,不在马甸先演唱好,就不准去苏坔。苏坔的跳马夫闻言,便跳了起来,直冲到刘坤安家边跳边上大梁(类似魔术钢钎插腮)。刘坤安家十八个壮猪不一会即倒在窝里,刘坤安不介意;接着是刘坤安的马倒在槽边,刘还是不买帐;转眼间其独生儿子又不省人事,刘坤安这才吓破了胆,遂跪下来祷告,并当即送戏班去了仙姑庵。从此,仙姑庵名声大震,不断有人家来帮助造屋扩庙。
    w4.jpg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苏坔的仙姑庵于“破四旧”的风暴中遭毁,仙姑像毁在庵旁小河边;有见者言,小河里的水几个月都是红色,令人目不忍睹,感叹不已。2002年泰兴市宗教局道教协会派人找到一殷姓谋事者,商议重新修复仙姑庵。当时殷氏对仙姑庵之事一无所知,就去仙姑庵遗址处烧了一柱香,此后两天,竟有人主动找上门商议募缘修庙事宜,并很快得以落实,仙姑庵随之而重现于苏坔。有关苏坔的美传故事,当然绝不仅是仙姑庵一则,就是仙姑庵也还有与王坔圆通庵相关联的其他说法,这里就不再一一去赘叙了。笔者要说的是明初“洪武赶散”时从苏州来泰兴的移民很多,若干年的岁月,他们都一直怀念着自己的故土,苏州一直都伴着他们在夜夜的梦乡之中,泰兴方言将睡觉说成“上苏州”就是明证;同时要说的是苏坔之庄名含有一个“苏”字,苏坔于泰兴独有一仙姑庵,而含有一“姑”字,按序和古时从右往左的读法,就是“姑苏”,即苏州,这究竟是天意还是巧合呢?不管怎么说,许多不同姓氏的苏州移民举家定居一庄,且为怀念故土,而直接将苏州之名隐含于庄名和庄上的古庵之中的,这在泰兴及周边恐怕也只有苏坔哟!曾于杏园醉桃李,归来长情又贯微。

    作者杏园秋雨(原名,李长贯,签约作家),挂鞭归去来兮杏园翁,好吟喜文,著有长篇小说《杏雨烛泪》,常以涂鸦知会。欢迎关注、鼓励、留言与赐稿(来稿可附百字内简介和生活小照一张)!QQ邮箱:398746528@qq.com

    【免责声明】:泰兴生活网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微信311951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泰兴生活网微信公众号
    泰兴生活资讯服务平台,招聘求职、房屋租售、家政服务、二手闲置等信息发布!

    QQ|挪车码|手机版|经营性ICP:苏B2-20120344|泰兴生活网 ( 苏ICP备19030850号-1 )|苏公安网络备案:32128302001100 @泰兴生活网版权所有

    Discuz! X3.4Powered by © 2001-201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