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黄桥最繁华的东大街,它于1870年由胡氏投资兴办,到1954年底公私合营成立黄桥五交化茶陶门市部,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辉煌历程,作为老黄桥的一道风景线,其成功的商业运行轨迹给世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胡家祖籍安徽绩溪,开创者胡允源年轻时家境贫困,从安徽绩溪来到江苏东台,从专门采购徽州名茶的水客做起,一直将茶叶生意做到上海、泰州、姜堰和黄桥,并成为响当当的字号,胡家允源、树铭、炳华和炳衡、增鑫、增麟和增钰等数代人先后担任老板。黄桥茶叶店的名号为“裕泰和”,安徽人执事洪竹君,受胡家委托买进了原黄桥望族何家的三间四进私宅为店房,为免生叽咕,专门请珠巷的李秀才和花园桥外留过洋的严先生帮做文书。 裕泰和的最后一任老板是胡允源第四代胡静之,他为人谦和厚道,给黄桥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据说,他几乎每年都来黄桥店里小住,但从不在店里吃饭,有时还自己带饭锅巴泡着充饥。裕泰和经营范围除茶叶外,还卖油漆、草席、缸炭、锅碗、鞭炮、纸伞等。店里正常有10个左右的员工,按照分工各司其职。执事洪竹君,一般清明前进山采购茶叶,农历十月回来,他从安徽黄山歙县街源山、浙江淳安等地购得新茶后,分十个等级用暗语在竹篓子上做标记发到店里。他外出时由副执事曹步洲负责店务,另外东台人吴日升负责内账,泰州人陈家骍负责茶叶,扬中人孔繁顺负责排席子,胡炳春负责油漆,另有何承泽、洪炳光、洪宝书等人协助,小焦庄的戴传岭父子是伙头军。 裕泰和临街三间是门面,西两间开店,东一间烘烤茶叶。第二进有办公房间、客厅、伙房,前两进之间架有油漆棚,后两进则是仓库。新四军东进黄桥时,陈毅将军曾宿于裕泰和,他住的房间在最末一进,现在房间保存完好。裕泰和的保安措施在当时堪称一流,店里除有保险箱外,还有夹墙,第二进下面则是可以容纳几十个人的防空地下暗室,这些秘密连店内工人都少有人知。裕泰和进货有固定的渠道,一般月头进货,月尾主家前来收账;有时到江南生行进货,可先打个凭证给人家,待黄桥这边贩猪到江南的生意人卖完猪子不取现银而取凭证回来即可兑现,这样亦可化解生意人身上携带众多现银走路的不虞之险。 裕泰和特别注重服务和质量,对营业员有严格的要求,必须做到:一是站好柜台,不但不能落座,连倚靠货架、柜台都不可以,否则就是对顾客不恭,对职业不敬。二是常露笑脸,这是生意经中最重要的“笑脸生财”法,街上行人往店里瞟瞟,即要笑脸招呼,顾客跨进门,笑脸相迎,主动询问所需,介绍茶叶品质,较大客户上门,除热情让座,还要倒茶敬烟,双手奉上。身体前倾15度,以表示尊重。三是要会包装,茶叶零售包装与其他商品不一样。考究包成棱角分明的三角状包儿,拿在手里紧实实的,这个功夫要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四是善于买卖。首先会赊账,端午、中秋、过年三次结账,其次要懂让利,保证经办人的利益,还要适当添加斤两,让顾客欢喜而来,满意而归,下次还想来。质量是店家的生命,除了经理亲自采购狠抓茶叶进货源头,在嫩度、条索、色泽、味道、均匀、无杂等六方面把好原材料关以外,裕泰和制作工艺也很严谨,在杀青、制茶、筛选、风选、拣茶、熏茶、储茶等每一道工序上都一丝不苟从严要求,容不得丝毫马虎。 裕泰和规矩虽大,福利却好,人称进了裕泰和就像捧了“铁饭碗”。工人一般月薪是两斗米(工资1斗洗理1斗),一年按16个月发放,多出来的4个月是这样计算的:冬腊双算和节假日加班,即岁末的两个月生意好发双薪,另外有52个星期日算2个月。但是有事请假则有一天扣一天。店内伙食一视同仁,阴历初二、初八、十六、廿三开“四荤”,每人四两肉;清明到重阳期间早饭是烧饼,下午有晚茶供应。以上餐饮如果不吃或少吃则可折合成钱发给你,徒工的吃穿洗理也由店里负责。被辞退人员吃住仍然在店里,直到找到新的工作离开为止。丰厚的条件使好多人家把子弟送到店里学生意,学徒平时主要学习扎茶叶包子、用无烟炭烘青茶、筛茶叶等手艺。每年春节除红包外,每人还各有两块大洋的守岁钱。裕泰和对员工慷概,更加热心公益事业,如今矗立在黄桥文明桥旁边的一块石碑,就记录了裕泰和捐款60大洋帮助重建文明桥的事迹。裕泰和的乐善好施在另外一本《征信录》里亦有记载。 裕泰和由于地理位置极佳、注重信誉而又经营有方,很快成为黄桥首屈一指的品牌名店,生意兴隆。据店员洪玉书回忆,有时光草席一天就能卖出200多条。当时黄桥习俗结婚都要买两条席子,有个老太太为娶媳妇添席子,看见扎席子用草绳甚为不悦,问怎么不用带喜气的红头绳子。裕泰和的店员说:“奶奶,这扎草席的可是串子绳,一代一代传下去的传子绳啊。”老太太听了,欢欢喜喜捧席回家。顾客到裕泰和买东西有质量问题包退包换,有人买炮仗只炸了一响,拿过来换了三四回,店员极有耐性,笑着说:“恭喜老板,今年一定(指一响头)发财!炮仗换给你,不够再拿几个回去”。顾客得了口彩自然高兴而返。裕泰和和气生财的生意经由此可见一斑。 裕泰和依靠几代人的努力,成就了一个商业奇迹,同时也为黄桥培养了不少的商业人才,一些裕泰和的学徒满师后,很快创立起自己的店号,极大地繁荣了黄桥市井商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