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的季生龙,家住泰兴市济川街道房元村一组,是泰兴市北城初中的一名化学老师。 课堂上,他是循循善诱的良师;讲台下,他还是一个“发明家”。近几年来,季生龙利用业余时间,发明了十多种小型农机具。其中,由他发明的手持水稻播种机,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并已在本地及河南、四川、湖北等地被推广使用。 知农民苦,萌生发明念头 季生龙家在农村,每逢节假日、双休日,他都得帮老伴一起打理自家的两亩地。 2006年以来,泰兴农村推广直播稻技术,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但由于是人工播种,秧苗常常出现稀密不均的现象,一亩地种完了往往还得“返工”,重新将过密的秧苗移栽到苗稀的地方,这样一折腾,一亩地又得多耗费2至3个工日,且有时候还会损伤秧苗。 脚踩淤泥,头顶烈日——一天下来,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疲惫不堪,年近花甲的老季更是累得腰酸背痛,苦不堪言了。“能不能发明一种既省力、播种又均匀的水稻播种机呢?”季生龙萌生了这样的想法。 一个整天和化学试剂打交道的化学老师,要转行当“发明家”,能行么?季生龙较上了真,他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发明中。一次出差,他从拉行李箱得到启示:手持水稻播种机,是不是可以在人工手扶犁上加个装稻种的漏斗,一边犁地一边下种?有了这样的设想,季生龙先后画了数百张设计图纸,一次次地失败,又一次次地修改。经过反复试验,2010年5月,季生龙拿出了播种机样机。 多次改造,省事省力省钱 季生龙发明了水稻播种机,这在乡里成了一个大新闻,乡亲们都赶过来看热闹。机器看起来小巧玲珑,这小玩意儿真的能行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季生龙呵呵一笑,装上稻种推着播种机就往大田里去。 1米,2米……在大田里,季生龙推着播种机走了四五米,大家都惊呼:“嘿!这播种机还真管用!使起来毫不费力,播下的种子又均匀。”同组的村民季华东和季华明也试了一下,一人一机1天种了十多亩地——这下,大家都信服了。 季生龙发明播种机的消息很快像长了翅膀一样,连邻村的农民们都争相前来观看。为方便更多的乡亲们,季生龙先制作了4台样机,免费赠送给本村农民试用。在使用过程中,针对大家反馈回来的信息,季生龙又对播种机进行了多次改造。 2011年,季生龙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发明专利。 “这两年,我家一直使用这种水稻播种机。由于播种均匀,出苗后不需要再去密补稀,一亩地比从前要省两三个工日。”季华明说,不仅如此,用播种机播种的田,每亩还节约两三斤稻种、省去30多元的机械盖种费;由于长出的秧苗透风透光,每亩田可以少施20多斤尿素,亩产量能净增150多斤。” 触类旁通,教师变成“全能手” 手持水稻播种机发明成功后,季生龙对于发明农机的兴趣更是一发不可收了。他触类旁通,又相继发明出深受农民欢迎的手持小麦播种机、手持油菜播种机、挖墒清土犁和用于收获花生、马铃薯、芋头等块根类植物的多功能挖掘叉、秧绳自动收放器等。 几年来,季生龙不仅自学学会了车工、钻床工、电焊工等多种技能,而且还学会了木工活儿。除了“发明家”,他又主动当起了村里的“修理师”,每逢乡邻们刀柄断了,铜勺坏了,火钳短了,只要找上门来,他都乐意帮助。乡亲们使用的铁锹、剪子、刀具钝了,他也总是用自己的打磨机帮助打磨;他还利用废旧洗衣机上的电动机,制作了两台鼓风机,免费借给村民们扬谷。
|